Friday, May 01, 2009
蔣勳《生活十講》觀後感
閱讀最有趣的部份,就是可以透過別人的眼睛來看世界。
從三峽的皇后鎮回來時天色還早,所以去書店晃了一下,原本只是想瀏覽各家雜誌,沒想到就站著把《生活十講》讀完,心有所感。
書架上那麼多書,為什麼挑了這本呢?完全是因為「蔣勳」二字。記得很久以前,曾加入一個線上免費的藝術有聲課程,蔣勳就是當時藝術史、美術相關課程的講師。說來慚愧,我註冊後從頭到尾也只聽過那麼一百零一篇,而且還不是他的課程,雜務太多的情況下,漸漸忘了這個網站,直到這幾年又聽到他的名字。
整體來說,這本書讀起來很流暢,幾乎不需要停下來解讀深澀的用詞,一邊看還有餘力可以一邊思考,看到中途時,我甚至產生幻聽,雖然我用眼睛「看」,但那些字好像變成聲音,一句句跑進我的耳朵裡,這時我才明白,這本書就像是長篇的演講稿,很長卻不枯燥,很深卻不難懂,其中有沈重一點的議題,也有讓人噗嗤一笑的幽默。
內容就如封面所揭示的,從各種角度討論現在的社會現象,包括家庭、教育、文學、信仰、大時代的變化。譬如他談物化,工業革命後大量複製生產,至今企業為了養活大量員工,只能刺激大量消費,我們用廣告、用希望包裝產品,甚至連公益活動也需要包裝才能吸引大眾注意的時候,整個社會的商業行為,呈現一種為了「供」而製造「需」的窘境,形成富了幾人,窮了大家的現象。針對經濟活動,德法各有一套嚴謹的規範;中國從呂不韋之後,對商人的制度更是嚴格。反觀台灣為了經濟掛帥,政商勾結被視為檯面下的常態,媒體、教育也高唱「有錢真好」。當我們斥責小孩不惜物、價值偏差時,是不是更應該疑惑是什麼「因」造成這樣的「果」?
講到文學力、創造力時,他提到神話、提到學校教育教材選擇的彈性、時代變遷對文學環境的影響,和國外對文學藝術的支持等,若福婁拜、潘玉良不是在法國政府的支持下,他們還能盡情揮灑自己的才華嗎?我還喜歡他對「信仰」的看法,包括信仰本身的定義、與宗教的關係、與文學的關係等。說到「愛、情、欲」,更是以紅樓夢、金瓶梅做為教本,並剖析對性的態度。
生活十講雖然從各方論點著手,列舉古今中外的書籍、故事、現象,但仍能維持作者的中心思想,龐大的資料流量,他處理起來卻乾淨俐落。你知道事情皆有兩面,你瞭解改變需要時間,但你很難用文字精確地描述內心的想法,還要在讀者心中引發漣漪,不禁讓我想到一句話:人活著是為了與人溝通。
作家藉由文字與人溝通,嬰兒藉由哭與人溝通,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一套與人溝通的方法,幸運的話,或許得以接觸不同的新鮮事物。譬如我放下這本書時,腦海裡想著要去借邱妙津的《鱷魚手記》來看,而我甚至不知道他是誰。
藝術有聲大學←沒想到竟然還在,網站架構變大了,名稱也換了,但仍有些免費服務。
邱妙津←這是一篇Blog文章,寫得不錯,從節錄的文章中,似乎能感覺邱纖細而直接的情感。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