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G_0424
Originally uploaded by minilazy
天氣非常晴朗,路上有許多人穿短袖,從新生捷運站走到建國啤酒廠,已經快要汗流挾背。
位於八德路和建國交叉口的建國啤酒廠建於1919年,由當時的日本業者-芳釀社社長為主,措資成立「高砂麥酒株式會社」,不但是台灣的第一座啤酒廠,在當時也是東亞赫赫有名的大酒廠。同樣於日治時期所興建的紅樓、綠樓、成品倉庫、木造建築物群,以及啤酒的生產過程是今天的參觀重點。
戰後由公賣局接管,在1975更名為「建國啤酒廠」,到2000年更劃為台北市定古蹟,2002年隨著菸酒公賣局改名,它也一同更名為「台北啤酒工場」,到目前為止,管轄權轉了好幾手,直到2008年才獨立建制。走進釀造大樓,靠牆站著一排圖文並茂的立牌,大哥苦笑著說:這一排是因為民眾的需求而產生的。因為有些學生來參觀時,家長常問有什麼可以拍照存證,好讓他們回去做作業,於是台啤工會的人整理了一些老照片、老酒標、歷史等文獻資料,做成立牌讓人拍照;遺憾的是,有些人就真的站在門口拍完照就走了,非常可惜。
目前建國啤酒廠的生產設備結合傳統與現代,有1960年代的銅製糖化釜(據說全世界所剩無幾)、室內開放式發酵槽,也有現代的不锈鋼製糖化釜、封閉式戶外發酵儲酒兩用槽。
我們從原料處理區(包括糖化室、麥汁處理室、蒸發室等)開始逛起,我們去的時候,糖化室剛好在維修,所以停機;產於德國的四座糖化釜(麥煮沸槽/米煮沸槽/過濾槽/糖化糟),手工打造圓滑古典的造型,有著長長的天鵝頸,金光閃閃的銅面更襯其優雅,大哥說如果是在運轉中,高達40度C的高溫只穿短褲也不會感冒。
開放式的傳統發酵槽,容量300公石,靠人力檢驗發酵程度;封閉式戶外發酵儲酒兩用槽容量則有2250公石,由電腦操控。雖然隨著時代變遷,封閉式的現代器具不但保證產能,更保證品質安全,但看過漫畫「夏子的酒」的我,還是很嚮往品嚐由經驗老到的師傅所釀造出來的酒。從麥汁處理室到傳統發酵槽之間的走廊上,兩側貼滿了釀造過程、酒標的演化、曾經在建啤工作的員工名單與黃澄澄的老照片、陳述的不僅是台啤的歷史也是某些人的青春歲月。大哥說啤酒在早期是奢侈品,買一瓶啤酒的錢都可以去買肥豬肉榨油、拌飯了。
走出陰涼的大冰箱(儲酒室),我們上樓梯到室外發酵儲酒兩用槽旁的天台。從這裡可以清楚看到紅樓、綠樓、木造建築,還有少見的木頭電線桿。
紅樓是少見的鋼骨與紅磚混合之建物,但因年久失修,加上外部週圍建築增改建,所以有些牆壁挖了洞,有些開口補起來,甚至塗上混凝土,還有外加管線,固定的鐵片等等,讓整棟外觀慘不忍暏,只能從部份外露的紅磚想像它原本的風貌。而綠樓外觀本來和紅樓一樣為紅磚露出,並有白色洗石子水平帶狀裝飾,但後因修繕,塗上水泥與綠漆,經過歲月的洗禮,綠漆也掉色變成黄色,只能從某些斑駁的牆面看出原來的綠色,它同樣也為了連接其它大樓而被破壞了完整性。
站在天台上,一直被某種香氣給吸引而分心,大哥說過啤酒的主原料有大麥芽、啤酒花和水,而建啤的酒還加入了蓬萊米,我想,就是那種特殊的發酵味吧!參觀完製酒過程,我們被帶往展售中心,接著就是乎答啦!
負責招待我們的是陳主任,我原以為是小小杯的試喝活動,結果,我們喝了兩大杯。陳主任為了配合啤酒,還特地訂了兩三種的花生來搭配,花生配啤酒~真是享受啊!試喝產品是號稱專為女性設計,即使是平常不喝啤酒的男生也喜歡的「MINE」(純麥),我喝起來是覺得沒什麼苦味,很順口,也不顯熱,聞起來也很香,聽說是未來想取代金牌的主力商品。和生啤比較起來,顏色較淡,口味也較淡,是一款可以讓你想要涼快一下,又不會帶著渾身酒臭味離開的軟性飲品。
臨走前帶了一盒紅麴薄餅,陳主任看了還對我說不好意思,我說好吃就可以買丫,他說那不要吃太多,有點甜;因為是配著啤酒吃,沒注意到甜味被沖淡了;還有人買紅麴泡麵,據同學說口味較清淡,有養生的感覺,但偏愛重口味泡麵的人可能就不太適合了。
總之,這次圓環文化工作室舉辦的「建國啤酒廠漫步」大成功!大家都玩的很開心,也吃的很開心!抽獎也抽的很開心!
台北古蹟偵探遊/遠流/2004
建國啤酒廠保存暨再利用規劃總結報告書/財團法人都市更新研究發展基金會/2000
1 comment:
是因為比一個人伸長兩手臂還要厚的牆壁的原因嗎?
會做那麼厚的牆壁是因為以前沒有冷氣
只好將牆壁做很厚
讓酒能儲存在室溫以下的房間裡
並且能防止冷空氣流失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