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unday, January 04, 2009

This is a mailbox!

這也是一件作品?
不知道以你的眼光來看這算不算是件作品,但遠在澳洲的Shearwater School裡,就有老師慎重其事地將此件作業大大方方地展示出來。當我第一次看到這件作品時,覺得真是妙透了!

在台灣這件作品十之八九會被打回票,起碼也不可能在公開場合展示,它八成會被批評成不用心、敷衍、隨便亂做的垃圾;現在回想起來,當時真該去找這個班級的老師談談這件作品是怎麼出爐的...現在我永遠也不知它背後的故事了!

但就表面上呈現出來的,我覺得有幾點很令人佩服:
一、老師很有膽。二、學生很有膽。三、家長很有膽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學生有膽量將這像垃圾的作品交出去,家長也很有膽量地讓他的小孩獨自負責這件作品的成敗,老師也很有膽地包容這件作品,在三方面都有膽識的狀況下,我覺得很容易培養小孩子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及自主性。

小孩子對美好事物的觀感,通常建立在大人們的主觀意識中,我們可能在小孩尚未發展出自己的一套審美觀之前,斷然地幫他們決定什麼是美什麼是醜,而剝奪了他們探索的樂趣。從以前看美國影集就覺得外國人總是不怕髒,他們不會因為怕髒而讓小朋友不碰任何泥巴或水漬,也不阻止他們用手和腳去摸索陌生的事物。不抹殺小朋友的好奇心與求知慾,哪怕他們不學呢?

在這所Shearwater學校裡,他們不急著教小學生寫字、看書,而讓他們唱歌、跳舞、揑黏土、畫圖、做點心,拓展他們的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觸覺...當他們一年級時,幾乎沒有作業,他們的作業就是玩,接觸大自然,他們也種植物,學校前有各年級所種的生菜、豆子、水果,非常有趣。養蠶寶寶好像是每個小學生必經之路,連國外也是如此,只是我們養蠶寶寶是為了要記錄他們的生態,而外國小學生似乎是記不記錄都無所謂(至少是沒看到家裡那隻小的或大的有寫過什麼),我想也很有可能是大人的心態不一樣,大人們想知道這樣做的成效是什麼,於是要求學生記錄其過程,老師安心,家長也放心。

唯有用開放性的態度,才能開拓學生的各種可能性,愈是年紀小愈顯得人格培養的重要性,與其塞滿學富五車的知識,更應該先教會他們如何與人相處、如何互相尊重、如何包容與自己不同的人事物、如何去找問題、找答案。這裡的老師一邊教數學一邊彈吉他,或是用畫畫教認字,讓小朋友體會學習的樂趣。

事實上,想要沒有框架沒有權威的教育,在台灣也是有的。在苗栗一所全人中學,標榜的正是開放的學風,讓學生主動去探索、自己決定想學的課程。上課的形式多元化,英文課也兼討論柏拉圖的生死觀,不但活用英文,也增加互動及思考的機會。有學生自行找資源拍了一部「十二萬天堂」去參加國外的高中影展,也有學生自修法文去法國唸書;主動性的態度正是這所學校的特色之一。這樣的教育態度不但需要家長的支持,也需要老師們的配合,更甚者需整體社會風氣的塑造。

總之,再怎麼活潑的教育,都需要有適合的制度來作其後盾,關於這門學問,真的不是單單某某誰說了算的。

1 comment:

Janis shaM said...

說真的,我覺得對他們來說這與有沒有膽無關耶。以他們的角度,這是很單純也很正常的作品,而是我們以自己的眼光驚訝於這樣的作品才覺得,有這三膽。該說我們可悲,或他們幸福?(這好像等於同一個答案)